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提到桃花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他借武陵渔人所见所闻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心目中的桃花源一派安宁祥和、人人平等、生活幸福,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也一直被人们所猜测: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到底有没有?它在哪里?
现在,好多地方都喜欢打名人牌,什么名人故里之类的,借以扩大本地知名度,而以桃花源命名的地方,还真不少,如河北,湖北,江西,重庆,安徽,云南,河南都有地方命名叫桃花源的风景区。其中湖南省常德桃花源风景区名声较响,它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的桃源县境内,桃源县所在地,包括常德,古代属于武陵郡,而桃源县的名字,大概出现在北宋。这样武陵、桃源这两个名字被湖南省常德凭地域及名字上的先天优势直接拿下。那么陶渊明是否去过今天的常德市的桃源县呢?
我们知道陶渊明喜欢自然,生性平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到过不少地方,《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他能远游到东海边,少说2000多公里,实属不易,说他是位旅行家毫不为过。
陶渊明的家乡在江西浔阳,今九江,而常德桃花源在九江西500公里左右,在古代,越向西越蛮荒落后,古人所说的烟障之地,在那个年代,除了大江大河,崇山俊岭外,还要经过好多无人区,形形色色怪诞的部落,还有毒虫猛兽、食物补充、语言不通、住宿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困挠,纵使他天生奇趣,要到达那里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笔者认为他不大可能到达那里,他最后一次当彭泽县令,也距家不过百十公里。应该说,他去过很多地方,他所写的桃花源,有可能是他游历过的某个地方,或几个地方的综合,然后加了文字渲染。或者是听别人夸张后的描述所记录的一个地方。那么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这和他的经历有关,他少年时家道中落,生活困顿,不得已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但他又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同时自己又眷恋自然,终于不为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现实的黑暗和百姓的辛苦及自身的遭遇,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他便借文字描述了一个他理想中的幸福天地“桃花源”,表现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在他的那个年代,真正的桃花源基本是不存在的的,也只能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已。
话说回来,常德市桃源县虽然在名字及史籍中占据优势,但桃花源风景区内的事物和《桃花源记》描述还是有一些出入的,也就是人们觉得它不太像。相反安徽黟县“桃花源,云南坝美桃花源则有很大相似性,坝美桃花源要坐小船穿过山洞才到里面,里面翠竹桃林、阡陌田畴、古老的吊脚楼和忙碌的农人,这分明就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这个只能说很像,但位置在云南,又太遥远,只能遗憾地与陶渊明的桃花源告别了。安徽黟县“桃花源的所在地赤岭村的地理环境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也很相似,并有陶氏后人已在此地悠闲自在生活了千年之久。现在探讨陶渊明是否到过这些地方已不重要,也没法说得更有权威性,就让那些美好的传说在各地继续的流传下去吧。
标签: 渔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