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主要内容100字

ysladmin 16 0

真实的官渡之战是怎么样的?

官渡之战——闲话三国之一二

袁绍灭掉公孙瓒,曹操灭掉吕布之后,这两个少年时代的好友终于到了正面碰撞的时候。

当时袁绍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人口众多,后防稳固;曹操虽然也拥有兖、豫、徐三州和司隶部,但这些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而且曹操北有袁绍,西有凉州军阀,南有孙策,西南有刘表和张绣,可以说是四面有敌。所以,袁、曹二人的强弱是非常分明的。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主要内容100字-第1张图片-九五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听到袁绍有南下攻打许都的想法,曹操手下一些人提出议和甚至投降的建议,其中代表就是孔融。荀彧却力主作战,他说袁绍军队虽多,但法令不严,谋士勇将虽多,却人心不齐,迎战袁绍,一定会胜利,荀攸、郭嘉、程昱等人都支持荀彧的说法。曹操就下定决心,厉兵秣马,准备大战。

而袁绍一方却意见不统一,沮授认为不宜全面开战,可以派骑兵去骚扰曹操,让敌人疲于奔命,自然会大获全胜,田丰支持这种做法;审配、郭图主张调集大军,南下决战,他们认为袁绍兵精粮足,消灭曹操是易如反掌。袁绍非常自大,所以就听信了审配的意见,审、郭二人趁机进谗,削弱了沮授的权柄。外战还没开始,内斗已经展开。

曹操先要稳固自己的后防。他先派钟繇镇抚关中,一方面消灭掉李傕、郭汜等凉州军阀,另一方面想办法稳住了韩遂、马腾等人;然后让广陵太守陈登监视孙策,并决定再次亲征宛城。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主要内容100字-第2张图片-九五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时,袁绍也派使者去见张绣,希望能联合起来,夹击曹操。张绣款待使者,正想答应的时候,贾诩却对使者说:“袁本初连自己兄弟都不能相容,怎么能容纳天下的英雄呢?”袁绍的使者只能回去。张绣问贾诩:“我们不投靠袁绍,难道投降曹操吗?”贾诩说:“袁绍势大,咱们投靠他,也不会受到重视;曹操实力弱小,肯定能善待我们。有大志向的人,是不会记恨旧怨的。”于是张绣就派人和曹操见面,曹操果真既往不咎,不但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还和张绣联姻。这样,宛城也就平定。

这时刘备借着拦截袁术的机会离开许都,占据了徐州,曹操派去的刘岱、王忠被刘备打败,曹操无奈,只能亲征刘备。对于袁绍来说,这本是一个好机会,田丰劝他立刻进兵,南北夹击曹操,可是袁绍却因为儿子生病而放弃了这个机会。刘备很快就被曹操打败,只能逃到袁绍那里。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的儿子病好了,就率领大军进驻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以颜良为先锋,渡过黄河,攻打白马。曹操采用荀攸的计策,假装渡河袭击袁军后方,引诱袁军主力向西移动,然后派张辽和关羽袭击颜良,颜良毫无准备,被关羽刺死,袁军先锋彻底溃败,白马之围解除。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主要内容100字-第3张图片-九五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袁绍败了第一阵,非常生气,全军渡过黄河,直奔延津。曹操令全军后撤,却故意丢下许多粮草物资,这时袁军的前锋是大将文丑和刘备,士兵看见满地物资,就下马抢夺,曹操趁机回军攻击,杀掉了文丑。刘备见势不妙,赶快逃走,关羽看见刘备的旗帜,也追随而去。

袁绍派刘备去汝南联络原黄巾军首领刘辟,想要袭击许都,曹操派曹仁带兵杀死刘辟,赶跑了刘备。刘备又向袁绍请令,去南方联合荆州的刘表,曹操派蔡阳去拦截,被刘备杀掉,刘备就到了荆州。

八月,袁绍大军进屯阳武,曹操退到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北),两军相持。沮授对袁绍说:“北军人多,但英勇善战不如南军;南军粮少,物资储备不如北军。南军利于速战,北军利于缓兵。所以我军应打持久战,拖延时日。”袁绍仍然不听,他命令部队逐渐逼近官渡,紧靠曹军扎营,军营东西绵延数十里。九月,两军会战,曹军失利,躲进营垒中不出来。袁绍修筑壁楼,堆起土山,从高处发箭射击曹营。箭如雨下,曹营中的将士只得蒙着盾牌走路。曹操改良了投石车,称之为“霹雳车”,可以投射大石,将袁军的壁楼、土山都轰倒了。袁绍又暗凿通往曹营的地道,曹军则在营中挖掘长沟进行防御。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很多人都背叛曹操,响应袁军。曹操感觉有点抗不住了,想要撤回许都,他写信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不同意退兵,认为一定要顶住,于是曹操就咬牙硬撑着。

官渡之战,其实不是曹操和袁绍个人之间的战争,而是两个阶级间的权力博弈。先说曹魏这边,虽然文艺作品里提到曹操一般都称呼曹丞相。但实际上,曹操的祖父是宦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太监,而他父亲则是太监的养子。这种身世在传统儒家看,是很不入流的。但袁绍就不一样了,从他曾祖父那一代,就在东汉是高官,到他这一辈也是门第显赫。

所以本质上,曹操和袁绍分别代表平民阶级和贵族阶级,或者换成书里原话就是寒族和豪族。寒是贫寒的寒,豪是豪强的豪。这样,官渡之战曹魏的胜利就可以理解成寒族战胜豪族,不过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我们知道,魏蜀吴三国最终都被司马氏的晋朝给统一了,但司马氏作为一个家族,远不止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司马懿、司马昭这二位,还原到真实的历史,整个司马氏的祖上还是高官,也是豪族。 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曹魏向晋的转换,不是简单的朝代更替,而是寒族和豪族两个阶级的权力博弈。这种博弈带来的后果就是,寒族阶级先崛起又被打压,最终还是豪族阶级占据了上风。这样,整个持续将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一开场,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阶级断层的面貌。

这种断层说来抽象,落实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却是很具体的。做个简单比较:曹魏是寒族出身,选人用人更重才干,而晋朝司马氏的豪族背景,让他们更重视门第出身。我们假设一个没什么背景的读书人,出生求学都在曹魏时代,按照曹魏重视才干的用人路线,原本是可以有很好发展的。但突然有一天,政权更迭成了司马氏的晋朝,用人变成了看出身、看背景,这个人一下就没有出路了。

历史上真实的官渡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

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要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标签: 官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