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会赢得4月11日的大选吗?
以印度的国情,莫迪连任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首先得说明,印度大选并不只是4月11日一天,而是在4月11日开始,分为7个阶段进行,计票工作将于5月23日开始。按照规划,第一阶段从20个州的91个选举开始,预计总共将会有9亿人参与,比2014年多出8400万左右。
其中有1500万左右年满18岁的青年首次参与投票,将选出543名印度议员。按照印度内阁总理制下的政体,议会多数党领袖将出任总理。在2014年印度大选中,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获取了282个席位,创造了30多年来印度单一党派的最高记录。
时隔五年,印度大选再起征程,莫迪的优势仍然是不小的,在任五年来,印度基本保持了高速经济增长,虽然不能和东亚国家同时期的速度想对比,考虑了印度复杂的国情和频发的区域安全危机,印度保住目前的经济增长也实属不易。
莫迪在任期间的大动作,留下了勇于改革,愿意承担历史责任的政治形象,颇受印度人的支持。在废钞令中,虽然总体上是失的,但是随后人民党的支持率暴增。 在2017年,莫迪推动税改,建立全国范围下的税收体系,将有助于印度建立一个统一市场,减小地方势力对印度整体的干扰,如果说印度未来改变了地方邦国林立,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莫迪的税改是关键的一步,其意义不下于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
在对外方面,莫迪采取了印度政治长期对外强硬的传统,在印巴关系上,派兵越过实际控制线打击恐怖分子,在与北方邻国方面,以军队长期与之对峙,为《战狼2》的票房创记录做出了突出贡献。莫迪强硬的态度迎合了印度年轻人居多,民族主义浓厚的社会形态。
莫迪的主要对手是拉胡尔甘地,是尼赫鲁甘地的曾外孙,英迪拉甘地的外孙,拉吉夫甘地的儿子,对印度历史有所了解的就知道,上述三人都曾经担任印度总理一职。拉胡尔甘地作为甘地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从目前母亲索妮娅甘地接手国大党的事宜后,始终未能摆脱二世祖的形象,拉胡尔曾经率领国大党参加多次州选举都以失败告终,在2014年作为国大党候选人参与总理选举,遭遇惨败。
拉胡尔的大嘴巴也遭人诟病,莫迪甚至讽刺道拉胡尔应该先学会说话再参与选举。在2007年,拉胡尔由于对巴基斯坦出言不逊,差点引发外交纠纷。在2013年,拉胡尔由于嘲笑印度低种姓人引发民众不满。在2015年,拉胡尔甚至以旅游为名从政坛上消失50多天。
拉胡尔种种不成熟的表现对于莫迪是一大助力,毕竟谁也不愿意一个二世祖上任。但是莫迪很难说高枕无忧,在经济上,虽然印度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失业率在2018年达到6.1%,创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在对外关系上,莫迪任内虽然一直强硬处理事物,但是印度挑衅的对手,都给与有礼有节的反击,使莫迪的套路并没有发挥最佳效益,而且在几十年千篇一律的民族主义鸡血下,这种套路究竟有多大用,还是未知数。
谢谢邀请
印度总统莫迪执政满四周年之际,即将迎来2019年4月份大选。纵观印度国内媒体和民意,莫迪是否有利于印度发展?是否会赢得大选,取得联任?笔者回答是肯定的。
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阐明。
首先,莫迪改变了印度政治生态环境,使印度能够更加专注发展经济。
在2014年就任总统前,莫迪没有在印度中央政府任过任何职务。能赢得大选,全靠他在吉吉拉特帮突出的政绩。那时的莫迪就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印度面临的困难,实现印度人自己的梦想。在吉吉拉特帮12年的执政生涯中,他大力兴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首次竟选期间,莫迪就提出了类似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契合了印度年轻一代的诉求和愿望并希望莫迪能把吉吉拉特帮的发展经验,在全印推广。因此,莫迪在全印年轻的选民中占有较高的威望。
莫迪胜选后,在官场积极倡导新的政治文化理念,强调当选必须依靠政绩和实干,杜绝虚假政绩和操弄族群宗教。这种理念,有利于提高政党的凝聚力,在全社会形成更大的改革和发展动力。
其次,强力推行改革,消除发展瓶颈,广泛赢得民心。莫迪就任总统后重点抓了四件事。
一抓政府机关自身建设,作风建设。对迟到早退,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等进行整治。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二抓废钞改革。开始虽然争议不断,但最终赢得了多数印度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三抓税制改革。在莫迪的努力下,印度国会下院顺利通过了《商品和服务税》法案,解决了帮和帮之间的税收矛盾,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有效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这项改革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四抓印度制造业的改革和调整。莫迪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招商引资。出访经常会见跨国公司CEO,拜会当地印度侨民精英,邀请他们回印度发展。从2015年开始至今,印度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第三强化领导核心建设,推行强权政治是保障大选胜利和莫迪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战略的坚强后盾。2017年的大选,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胜选。全印27个帮中,有19个帮被莫迪控制,使印度国大党和很多地方政党边缘化。
莫迪政府和印度人民党对印度政局的控制力增强。
对莫迪在印度2019年4月11日大选的胜选联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境内野生犀牛何时灭绝的?可以通过引进恢复野生种群吗?
1957年云南的西双版纳有一头犀牛被捕杀,但人们怎么都想不到,这是中国境内最后一头野生环境下生存着的犀牛,至此,我国的野生犀牛彻底消失。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犀牛是一种热带的动物,也就生活在热带地区,实际上,古代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同样生活着大量的犀牛与大象之类的动物,种群数量非常庞大。
全世界五种犀牛当中,亚洲有三种,也就是印度犀牛、爪哇犀牛与苏门答腊犀牛,而这三种犀牛在我国境内,历史上都曾有广泛分布,非洲还有两种犀牛,即黑犀牛与白犀牛。
上古时代,黄河流域水草丰盛,生存着很多的象、犀,不仅是典籍记载之中存在,还有许多以这些动物为造型的器皿、绘画[澹奕],但两宋之后,犀牛在我国数量锐减,直到彻底消失。
目前关于我国犀牛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商朝,在“宰丰骨匕”上记载着商朝帝乙六年五月壬午日,商王在一次狩猎活动中捕获了一头犀牛,并且用这头犀牛的骨头制成了匕首赏给了功臣。
除此之外,商王朝时期,犀牛造型的青铜器,还有用犀牛角、犀牛骨制成的器皿也很多,到了周朝时期,犀牛皮制成的盔甲兴盛起来,成为铁甲出现之前质量最好的战甲。
春秋战国时代[澹奕],出现了大量在黄河流域捕猎犀牛,以犀牛皮制作盔甲的记载,并且还出现了专门加工制作皮甲的工匠,称作“函人”。
那时不仅是南方的楚国、越国有大量犀牛,北方的齐国、魏国、宋国等也有犀牛,只不过南方更多一些,可也因为战争对于犀牛皮的巨大需求,导致国内犀牛遭受了长期滥捕滥杀。
好不容易等到铁甲兴起,可犀牛的生存依旧非常艰难,因为后来环境大规模变迁,尤其是北方的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土地开发[澹奕],而且温度还不断下降,栖息地与食物越来越少。
西汉时期,关中平原与河洛一带的犀牛已经消失,而到了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犀牛消失,印度等国送来的犀牛,让人们倍感新奇,还以为是什么外来的奇怪动物。
除了犀牛皮,人们对于犀牛角也视若珍宝[澹奕],传说犀牛角能够解百毒,各种神奇功效越传越离谱越传越邪乎,如此一来,为了犀牛角,人们继续捕杀野外的犀牛。
隋唐时期,当时很多的达官显贵都佩戴犀牛角制成的腰带,使用犀牛角制成的其他物件,中晚唐时期国内也就南方还有野生犀牛,北方几乎都是外来犀牛,作为皇家宠物进行饲养。
中国境内的犀牛在上世纪50年代灭绝,可以通过重新引入恢复种群,而且计划已经在实施了,只不过引入的品种有些出入。
首先来说三点。1、中国犀不是一个物种,而是曾经生活在中国境内三种犀牛的统称,分别是印度犀(大独角犀)、爪哇犀(小独角犀)、苏门答腊犀(苏门犀、毛犀)。
目前这三种犀牛在国外还有,印度犀的状况比较乐观,在印度和尼泊尔的野生数量增长到3600头以上。长期关注孟加拉虎的都知道,在卡齐兰加经常发生孟加拉虎捕食印度犀的事件,孟加拉虎已经成为除偷猎之外印度犀最大的威胁。
爪哇犀和苏门犀的情况不乐观,爪哇犀不足70头,苏门犀不足80头。
所以中国犀这个名称是无效的。
2、中国的犀牛属于区域灭绝,不是灭绝。
3、犀牛在中国境内的灭绝时间不是1922年,某百科上写着是1922年,结果一大批营销耗跟着瞎写。
早在清朝后期中国犀牛的分布区域就退缩至云南南部,犀牛分布缩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气候变化,第二个是人为捕杀,第三个是森林开发。营销耗和大多数人只看见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却忽视了第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中科院昆明研究所兽类专家王应详教授的调查显示,云南南部最后三头犀牛分别于1948-1949年在腾冲、1950年在勐海、1957年在江城被捕杀。所以通常认为中国原产的最后一头犀牛1957年在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倒下,但直到1996年,西双版纳还有犀牛目击事件。
现存的犀牛共有5种,亚洲有3种,就是前面提到的3种,非洲有两种——白犀和黑犀,白犀数量最多,有18000头,网上流传的只剩两头是北部白犀。黑犀有5500头。
开始我就提到,重新引入犀牛的计划已经在实施了,只不过引入的品种有些出入。
按理说,应该从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当中选择一种引入,最合适的是印度犀,因为印度犀数量最多。但实施的计划却是从南非引入白犀,这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
云南普洱太阳河流域原本生活着很多犀牛,但在1933年最后两头犀牛被捕杀。2010年7月25日,7头白犀(3雄4雌)从南非来到云南,并在云南野生动物园度过了两年多的适应期。2013年3月30日,它们被放入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里生活。详细情况参考《绝迹80年的犀牛将通过引种放养重返云南普洱》。
看到这个标题就让人无语,此“犀牛”非彼“犀牛”啊,连物种都不对,还谈什么恢复种群,把白犀引入云南简直就是“鸠占鹊巢”。不过这样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白犀数量最多,性格温顺,而且体型和印度犀相当,所以可以先利用白犀来积累经验,为以后引入印度犀做准备。据后续的报道来看,这几头白犀还繁殖了。
不过,这样做也有不务正业的嫌疑,或许他们没想过要恢复中国犀牛种群,纯粹是为了发展旅游业。
标签: 藏南人愿意回归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