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有何依据?
我是文子心语,回答这个问题。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所作。画的主题是描绘北宋的首都汴京(现河南开封)在清明节那天,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的繁华热闹景象。《清明上河图》是流传至今的反映当时汴京生活面貌的宏伟巨作。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高25.5厘米,长525厘米的长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精细的笔法,细致而生动的描绘,广阔而详尽地展示出北宋当时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民情风俗等等。
张择端是北宋末期画院的画家,他不仅擅长“界画”,如宫室城郭桥梁等画得非常好,而且他的社会风俗画也当属一流。
a、在对比中实出主题:
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家把“界画”、山水和人物不同的绘画技巧,溶于一炉,取长弃短,相得益彰。全图共有550多个人物,人各一面表现了不同阶级和不同行业的特征,形象栩栩如生。画家运用了虚实变换,动静统一,疏密相间等美学原则,在对比中突出主题。
b《清明上河图》的主要构图。
画的结构大体可分为三段:开首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汹涌,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
c、出色的构图、线条与笔墨
画家在构图上采用了传统上的“远近法”,在长卷中表现自然连续、引人入胜的情景。在笔墨方面也极富变化,如线条的粗细、刚柔、曲直、断续,相互配合,形成了节奏感;又通过墨色浓淡的渲染,加强了空间感和质感量感,丰富了轻重、抑扬的韵律。使《清明上河图》非常富有艺术魅力,成为我国绘画上的珍宝。
a、《清明上河图》的画家是张择端。
张择端是北宋末期画院的画家,这就表明此图出自北宋。
b、此画本身所透露的信息。
①时间:题目已注明《清明上河图》,表明了此画作所展现的时间是清明节。
②地标:汴京、汴河,此画的中段以“虹桥”为中心。而且在此画的名称“上河”二字上也已标明。③建筑:图中的宫室、城楼、民居等,足以显示京都的气派。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繁华景。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这幅画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扩展资料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它和唐人韩滉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
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标签: 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