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命短影响长”的帝王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有为的短命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只活了33岁,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用“举足轻重”来评价并不为过。
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崩于公元499年。生母李夫人,因他被立为太子而惨遭赐死,拓跋宏是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
拓跋宏五岁登基做皇帝,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对北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3岁时冯太后病逝,拓跋宏独揽大权,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是推进北魏汉化。主要举措有:
1、 全盘汉化。重用汉人,模仿汉朝礼仪,建明堂,修太庙,正祀典,祭祀大舜、大禹、周公、孔子,允许群臣可以守丧三年。模仿汉王朝官制,制定声律;颁布五品诏,按公侯伯子男对王公贵族封爵。颁布新律令,废除或降低酷刑。
2、 迁都洛阳。北魏原来的都城在平城,常常六月飞雪。为了便于对汉人的管理,迁都洛阳。为了保证迁都顺利,拔跋宏做了周密的准备,以南伐齐的名义,带领近百万人浩浩荡荡南下,顺利实现迁都目的,显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
3、 着汉服、绝胡语。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立即下令所有鲜卑人和少数民族人一律禁穿胡服,而改穿汉服。随后又下令禁绝胡语,满朝之人一律说汉语。
4、 改革汉姓。下令鲜卑复姓全部改为汉姓。
5、 胡汉通婚。鼓励鲜卑与汉族通婚,对魏晋以来汉人“娘炮”体质有了很大改善。
6、 尊儒崇佛。使洛阳呈现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城市。
总之,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加快了民族融合,史称“孝文帝中兴”。可惜孝文帝英年早逝,否则民族融合的进程会更彻底。
古代历史上最可惜的短命人物,明离子第一个想到的是后周世宗柴荣。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年号显德。
33岁的柴荣意气风发,得知谏议大夫王朴精通术数,便问他:“朕当得几年?”意思是问王朴自己能做多少年皇帝。
王朴算了算,答道:“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知也。”意思是说柴荣至少能做三十年皇帝。
柴荣听后大喜道:“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每读到此,都会惋惜,一边感叹这王朴的学术不精,一边又想若真如此,华夏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公元921年,柴荣出生在没落的名门望族,以至于幼年便投靠了姑母柴氏。柴氏曾是唐庄宗嫔妃,在庄宗死后被遣回家,之后与郭威相识,结为夫妻,柴荣就此成了二人养子。
乱世到来,郭威以壮丁身份从军,为了贴补家用,年仅14岁的柴荣和同乡的商人一起贩卖起了茶叶。
虽然从商,但柴荣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严格,不但熟读史书,也练就了一身武艺,深得郭威喜爱,更是将他视若己出,此时的郭威已经投奔了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柴荣也在此时弃商从军,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郭威建立了后周政权,但妻子和三个儿子都被后汉隐帝杀害,于是柴荣成了他唯一的继承人。郭威虽然只在位三年,却勤政爱民,虚心纳谏,让后周的国力日渐强盛,也给柴荣打了个好样儿。
柴荣作为储君,却非常低调,从基层官员做起,学习治国、治军方略,此时他结交了投靠郭威的赵匡胤,在柴荣的提拔重用之下,赵匡胤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公元954年,33岁的柴荣登基,此时北汉刘崇趁着后周政权交替,以报杀子之仇的名义(郭威兵变时,杀掉了他的儿子刘赟)勾结契丹人,南下中原。
很多人劝柴荣避开锋芒,以稳定新朝政局为先,但柴荣却认为,初登帝位,没有什么比打一场胜仗更能稳定局面了,于是力排众议,御驾亲征。
标签: 新会凌云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