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指出小学课文《羿射九日》内容有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承认有错,你怎么看?
这几天,福州8岁小学生小冯同学被推上热搜,快期末考了,小冯提了个问题:二年级课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羿是怎么蹚的?这个问题,被妈妈何女士晒到朋友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何女士联系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说,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反映该问题,他也没法肯定对错,但会请专家判断,明年9月,教材可能会有更合理、更严谨的修订。
早上,还和儿子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说,那个后羿射日的故事里,因为天上出现了9个太阳,地面的江河里的水都被晒干了,但是后边为了表现后裔射日的艰辛,又有描述说: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这里面出现了逻辑错误,儿子想了想说:他蹚的是天河吧。
突然发现孩子的脑洞永远会比我们的要大,地上的河被晒干了,天上的河没事呀,虽然课文中描述的是后裔是凡人,但是孩子并没有考虑那么多。
首先赞扬一下8岁的福州小男孩,小冯同学,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内容,也许,只有孩子,而且是小孩子才会去积极思考,并且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而成人早已将一切当做理所当然,或者即便是有疑问,也不愿意去深究。
记得小时候,自己有时候也会对读到的一些文章有疑问,觉得逻辑不通,但是往往自己略过,或者和朋友当笑话一样地说说就过去了。小冯不仅提出了疑问,还勇敢地说出来了。
其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态度也值得点赞,诚恳地接受此疑问,并确认那个“蹚”字确实不够严谨,并将研究后进行修改。
最后,最想赞扬一下小冯的妈妈,当小冯提出疑问时,妈妈没有敷衍了事地随意给他解释一下,而是很认真地对待此问题,最初她晒在朋友圈里看大家的见解与想法,也探究一下有没有自己没想到的问题。
之后,她联络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了这个错误,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她不仅很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也很注意保护孩子的独立思考力。同时会对孩子的疑问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是一个积极的正向地面对孩子问题的妈妈,点赞。
也许,只有母亲这种教育方式:知其然还是知其所以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当孩子无法做到解决问题时,自己会去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答案。也许正是妈妈的这些态度,才让小冯同学能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思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与思考,如果家长都是采取敷衍或者一笑而过的方式解决,孩子慢慢地也就失去了继续探究下去的兴趣。
一个妈妈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是什么样的态度,也许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一切。
不过,这里面还有藏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羿射九日就是后羿吗?事实上,并不是,知乎上曾有人专门问:羿射九日是如何演变成后羿射日的?
他提到:《山海经》、《淮南子》、《离骚》等关于射日记载的都是“羿”,“后羿”这个词用于射日最早来源于哪本古书?夏朝的后羿和唐尧时的羿是怎么混淆到一起的?
问题来了,羿射九日里的羿和后羿射日里的后羿是一回事吗?你,要不要给孩子查查呢?
jason妈咪有办法,喜诗词,爱旅游,写有温度的文字,做灵魂有香气的妈咪。资深文案,多平台原创签约作者,不倾城倾国只倾娃,育儿路上一路修行中。
为什么日本人在二战的时候怕澳大利亚人?
提起二战的太平洋战场,中国人一般都会想到美军,实际上澳大利亚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太平洋战场是一个在陆海空三维空间展开的立体战场,澳大利亚的海军和空军虽然从一开始就参加了战斗,但整个说起来还是属于美国海空力量的辅助部分,单独作战的战例很少,但澳大利亚陆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果则不亚于任何其他国家。
新几内亚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早开始步兵作战的地方,后来表现不错的美军在那时还只是对传说中“百战百胜”的日军心怀恐惧的菜鸟,而到大名鼎鼎的陆战一师要到瓜达卡纳尔岛才能开始锻炼,从一开始就锋芒毕露,彪悍无比的就只有澳大利亚军。
澳大利亚军在新几内亚岛上主要是单独作战,在离开海岸线的地带作战时,战绩比美军好得多。新几内亚气候温暖潮湿,日军被澳军的火力一直压在地洞里,身上能长青苔,伤兵会活活烂死,由于无法进行给养补充,日本兵甚至吃同伴的尸首,因为打得实在太惨,所以没有什么日记留下来,活下来的人也拒绝回忆,现在连日本人要研究新几内亚之战也只能去澳大利亚,这一仗是澳大利亚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所以他们什么都保留下来了。
战争结束之后,澳大利亚在惩治战犯方面也是战胜国中最毫不留情的,根据战后日本厚生省的统计,澳大利亚处决了140名日本乙丙级战犯,在同盟国中是最多的。日本的乙级丙级战犯遇到了澳大利亚人几乎就死定了,因为澳大利亚人对日本军国主义恨之入骨,他们在战前和日本人甚至连经济上的冲突都没有,完全是被拖进这场战争的,而且英国在新加坡的守军中有一万多是澳大利亚人,这些澳大利亚俘虏后来被日本人折磨死了八千多人。
澳大利亚不仅为这些死难同胞报了仇,而且从组建审判甲级战犯的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就坚决主张把天皇作为战犯来审判,但这个和美国政府的方针相抵触,美国政府是要庇护天皇而使得美国对日本的占领能顺利进行,为了说服澳大利亚人,美国人不得不把首席法官这个极为荣耀的位置让给澳大利亚人威廉·韦伯。
因为有这些瓜葛,在战后一段时间里日本人最恨的是澳大利亚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行的老版的《日本沉没》电影里都能够看出痕迹:日本要沉没了,全世界各国都伸出手帮忙,唯独澳大利亚人在勒索了大量财宝之后别过脸去装没事人,原因就在这里。
第一,二战时澳大利亚军队非常凶狠顽强,战斗意志非常强。
蒙哥马利就说过,澳大利亚军队虽然顽固又缺乏纪律性,但是战斗意志非常顽强。这话很快隆美尔就进行了检验。
在1941年4月开始的托布鲁克围城战中,隆美尔在取得昔兰尼加大捷后,将澳大利亚第九师、澳大利第7师第18步兵旅、英军第1和第7皇家坦克联队围在了托布鲁克,其中作为主力的澳大利亚第九师三个步兵旅的成立均未满一年,营团级则只有演习经验,旅级以上则连演习经验都没有。但就是这样一支看起来没什么战斗力的部队,一开始就给隆美尔来个下马威。当时取得大胜的德军长驱直入,而防守第一线的澳大利亚阵地一枪不发,连人头都不露出来,让德军以为对方已经被自己吓的逃跑了。结果等德军装甲部队抵近时,澳大利亚人冲出战壕,冲上去跟德军打肉搏混战,士兵拿着手榴弹爬上车顶去敲掉坦克,大炮拉到600米的距离,抵近轰击,将德军打蒙了。这场被称为“女巫熔炉”的混战,等到德军突围出来的时候,损失了3/4的坦克。
之后开始持久的托布鲁克围城战,澳大利亚军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托布鲁克整整240天,一直到1941年12月初,英军增援部队赶到,隆美尔主动撤围。而且人家还不是一味死守,到了夜间,组织突击小分队对围城的德意军队进行夜袭。一天凌晨当隆美尔路经某意大利阵地时,他很惊讶地发现阵地上遍布丢弃的意大利钢盔 -- 整整一个步枪营在夜间被掳去!(可爱的意大利人)
而且到了阿拉曼战役,又是这个第九师,从右翼突入,切断德国第164师退路,并打退了德国第21装甲师、第90轻型装甲师组织反击,为此,隆美尔对澳军的评价是“(澳军)就像一部粉碎机,碰上它的一切东西都会粉身碎骨”
第二:澳大利亚跟日本人结了死仇
主要是新加坡战役,最后投降的英军里面有将近一万五千多人的澳大利亚第8步兵师,结果这些战俘被日本拉去做苦力,折磨弄死了8000多人,再加上日军开战后兵锋直指澳大利亚本土,这种情况下,好斗的袋鼠凶狠顽强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日军。不仅战场上,不怕困难,英勇顽强,而且非常的狠,看见日军伤员就补枪,抓住日军俘虏就动不动挖眼割耳,虐待一番。
科科达小径的搏杀
与瓜岛拉锯战等不同,这场发生在1942年下半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的战役,日军是战略优势方,澳大利亚军队没有美军在瓜岛那样拥有强大的炮火和空中支援,他们就是靠着比日军还要凶狠顽强的精神,不要怂!单纵就是干!
战争初期取得巨大优势的日军,兵分三路,直扑巴布亚南部海岸的首府莫尔兹比港。而澳大利亚军队主力第6和第7步兵师正在乘船从北非回国的途中(表现卓越的第9步兵师被英军抱住不放),在当地驻守的是临时组建的,缺乏装备和训练的民兵。
1942年7月21日,日军精锐的海军陆战队2000余人在莫尔兹比港北部海岸登陆,从登陆地点进军莫尔兹比,必须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脉,而群山中唯一一条适合行走的山路就被称作科科达小径。这小径得名于处在山谷之中的小镇科科达,那里有巴布亚地区唯一的一座机场,而这个机场也是当地守军获得增援和补给的唯一通道,
得知日军入侵后,一队由欧文中校指挥的民兵部队率先朝科科达小径进发,这支号称“马鲁拉支队”的部队由来自数百名民兵组成,战士的平均年龄是18岁。双方在险恶著称,完全不适合人类活动,急流、深谷、藤蔓以及没膝深的腐烂枝叶,密布着热带毒蚊、蚂蝗以及其他各种能够侵入人体并造成失血、疼痛和疾病的昆虫的热带丛林山区展开殊死搏杀。
双方在山间一人宽的小道上反复厮杀,打到最后“马鲁拉支队”仅剩下80人,最后寡不敌众情况下退守机场。但之后,澳大利亚第39民兵营和第53民兵营赶到,而此时日军增援的第114联队4000多人也增援到位。双方围绕着科科达机场展开半个多月的反复厮杀,一直到从北非赶回的第21旅部队赶到增援,而此时第39民兵营仅剩150人。
双方一直在那里打到9月26日,日军补给困难,不得不撤军,澳大利亚军队随即展开反击,最后收复科科达。在这场科科达小径之战中,澳军伤亡近2000人,另有超过4000人死于疾病,日军仅战死人数就在6600人左右。
标签: 为什么中国不敢登钓鱼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