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南沙海战战败真相,南沙海战1976

ysladmin 20 0

我国为什么不同时引进苏27和米格29?

为什么不同时引进苏-27和米格-29,拉开一个高低搭配的新格局?特殊的历史环境、特殊的国情,造就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手中没铜,二功能冲突,有限的资金要买就买最好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段历史,在谈判初期,前苏联一直向我们大力推荐的正是米格-29,而非新锐的苏-27,主要原因是苏-27性能先进,苏联似乎并不想卖给中国,同时中国在提出采购意向时就确立了引进生产线的考量;另一方面中国一二代机都是米格家族的产品,如最早引进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战机,歼-5仿制于米格-17,歼-6脱胎于米格-19,歼-7也是纯正的米格-21血统,出售米格-29似乎更顺理成章一些。

所以双方的谈判进展并不是很好,直到90年代苏联巨变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家业,鉴于手头是在太过于紧张,故而放开了苏-27出口中国的权限,我们才最终如愿所偿的引进了苏-27SK,后续又拿到了上百架的国内组装授权,一直到2003年歼-11B诞生,才结束了引进俄制苏-27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空军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2南沙海战战败真相,南沙海战1976-第1张图片-九五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两款战机的设计上来看,米格-29和苏-27虽然今天被很多人认为可以构建“高低搭配”的装备格局,但在当时的中国空军,手中主力机型还是歼-6、歼-7典型的二代机,自研的歼-8系列战机装备数量并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填补缺乏三代机的空白是个现实问题,哪有精力再考虑作战体系建设,先解决有无的问题,是最适合当时实际国情的选择。

看中苏-27除了优异的机动性之外,大航程、大载弹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当时,我们的歼-8战机因作战半径太近,所以空军在轰-6的基础上改装了轰油-6加油机,给歼-8Ⅱ加装了机头受油装置,从而实现作战航程拓展。毕竟我国不仅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国土,同时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战机的腿长短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苏-27设计在整个航空界也是一个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首次实际运用了翼身融合体技术,使得这款重型战斗机拥有不比轻型战斗机差的机动性,同时将整个机翼部分空间涂上密封胶,成为战机的油箱,无形中进一步增大了战机的载油量,极大的拓展战机的作战航程和作战半径。机动性和大航程成为对中国空军最具诱惑力的性能指标,从而奠定了引进苏-27的核心。

1992南沙海战战败真相,南沙海战1976-第2张图片-九五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两款战机的性能摆在眼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中也验证了这一选择的合理性,成为我们后续发展比较倾向于重型机的一个核心因素。重型机具有航程远、载弹量大的优势,这在现代空战中具有重大意义,从历次的国内空战对抗金头盔比武中来看,重型机获胜的几率要更大一些,这也是中国空军作战理念以及装备建设理念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综合上述,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空军迫切需求下,我们以极有限的能力去采购新型战机,无法考虑到所谓的高低搭配体系建设,用中国俗话说,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我们只能选择最好的,苏-27性能指标要远比米格-29好,自然选择苏-27,就算是不存在经济因素,在当时同时采购两款三代机的可能性也不大,中国历史上就从未有过先例。

另外,之所以讲功能冲突,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因素,那就是我们国产第三代歼-10中型战机的研发工作在当时已经开始了,只不是进度上有些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既然已经有了中型机的选项,且歼-10又是当时空军的重点型号,所谓的“9号弹(红旗-9)、10号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同时引进米格-29,在功能上本身就有冲突,最终历史事实正明我们当时的选择是最科学的。

1992南沙海战战败真相,南沙海战1976-第3张图片-九五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此,没有同时引进米格-29和苏-27,并没有多大的遗憾,也不是主要因为囧困的经济条件限制,就算是当时经济允许,同时引进两种三代机的可能性也不大,因而米格-29与中国空军擦肩而过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标签: 1992南沙海战战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