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历史超5000年,被称为"地下四合院",为何被现代人抛弃?
地坑院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主要存在于晋豫交界处,它还带有人类最早居住形式的痕迹。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说: 建筑知识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人类早期,为了防寒避雨,曾经"构木为巢”"掘地为穴”。构木为巢,效仿的是鸟儿在树上做窝。掘地为穴,学习的是野兽在地上挖坑做穴。
当时只是最简单的自身需要,没有想美和文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掘地为穴”,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比如讲究方正,,强调采光。
所有的建筑都给三个元素关系最大,气候,材料,文化。
这个地方的气候要注意防风御寒,但是,降雨量比较小,所以防雨的功能可以弱化一些。地坑院可以较好的满足这个条件,防风,因为在地面以下,风力影响不大。御寒,因为四壁和顶部都比较厚,热交换条件差,所以能做到冬暖夏凉。
再说材料,建筑最适合就地取材。比如,内蒙喜欢用羊皮,羊毛,用毡等,西双版纳喜欢用猪用草的,都是最好的,就地取材。地坑院也是如此,这里的黄土层比较厚,几乎不用砖石木料,直接挖土就可以了。
第三就是文化,这一带农耕文明发达,地坑院,十分适合农耕文化,也适合乡村村落文化。
今天舍弃地坑院,首先是文化的作用。
城市化的发展,对乡村文明有极大的摧残,每天都会有很多村落消失,地坑院作为村落的存在形式也在其中。这种院落,不适合在城镇中存在。
城市化带来的弊端是很大的,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让农村人口锐减,许多乡村房屋无人居住,地坑院也在其中。
城市化,摧残的不仅仅是地坑院,这一种居住形式,想想看,湘西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广东的围屋,都一样受着冲击。
城市化的结果如何?目前还不知道,有一大批人呼吁"保留乡村",可惜效果不大。
真的不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又从城市中慌慌逃离出来,寻找地坑院,寻找吊角楼,寻找窑洞,寻找围屋,再大言不惭的说,这曾经是最自然最优秀的居住形式。
地坑院是在平地上垂直掘出方形地坑,从而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挖掘窑洞,而形成的一种“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的传统民居。
黄土高原土层厚、黄土具有直立性,与南方土壤相比疏松、易于挖掘,所以才形成具有地域风情的民居院落。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具有经济、环保、冬暖夏凉、隔除噪音等优点,随着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它的缺点也逐一显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排水功能差、易引发水患。
由于它特殊的院落构造,内部排水仅靠在院内挖掘的“渗井”,当遇到大的降雨时,“渗井”无法接纳更多的降水,水就会流入窑洞,引发水患。
二、光照差、易潮湿。
由于坑院过低、窑洞门窗大小的局限、窑洞深度等因素制约,窑内早晚光线很差。每年春季气温回升时,窑内湿度大,所以很潮湿。
三、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很多窑洞崖面的黄土,因长期风吹日晒已变得非常疏松,若遇雨淋就会坍塌,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四、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因地坑院特殊的构造,去院外时需经过长长的门洞,很不方便。年轻人大多性格急躁、喜好热闹,所以不大喜欢住在这里,现在居住的大都是有恋旧情怀的老年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建材不断出现,安全、环保、舒适的建筑模式已是现代民居最基本的需要。所以,年久失修且有诸多隐患的地坑院,渐渐被遗弃也就不足为奇。
标签: 地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