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同天气预报

ysladmin 14 0

大同市为什么叫大同?

笔者家乡大同是一座雄踞我国北方的历史名城和军事重镇。明正德《大同府志》说它:“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在民族迁移频繁的古代,这里一直是北边民族激烈争夺的焦点。最初在此建置军镇,也是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但命名为大同,今人作注因袭《辽史》,一般最早把它追溯到辽代。事实上,今大同始以大同军名称出现,则是在唐朝。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人类热切向往的大同理想社会的原始含义。

“大同”用于地名,文献的最早记载是隋朝的开皇年间,是为防御突厥进攻而在大同川修筑的(旧址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开皇十九年“突厥突利可汗因长孙晟奏言都蓝可汗作攻具,欲攻大同城”,即此。“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钳耳嘴,山中出好材木,若有营建,不日可成。牟那山南又有麦泊,其地良沃,远近不殊”。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要冲。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中原统治者一旦占有这一地区,必然要在此筑城,以防御北边民族南下;而北边民族统治者若控制了这一地区,也可直趋河套平原,进而向南威胁中原。因此,统治阶级最早把该地命名为大同,就是希望能在这个彼此接壤的缓冲地带,实现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北边的愿望。

大同,大同天气预报-第1张图片-九五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隋朝未年全国大乱,居住在北边的突厥民族趁势南下,攻破大同,至此位于大同川中的大同城不复存在了。到唐朝初期,又在大同川修筑永清栅(也作永济栅),由天德军节制,距旧大同城约三里。今大同,隋称恒安镇,属马邑郡。唐武德四年,灭掉刘武周,设置北恒州。七年,州废,复置恒安镇。贞观十四年,移置位于朔州北界定襄城中的云州、定襄县到这里。而在这时,突厥民族已经强盛,经常扰边。唐政府便把云州百姓迁到朔州(云州:在山西大同;朔州:山西朔州)。这样,朔州就成了唐政府与突厥对垒的前沿阵地。于是,便在玄宗开元五年,于朔州东三十里设置军镇,命名为大同军。大同移到了山西雁北朔州。

在不同朝代、不同地点而以同一名称命名的边城,在古代是屡见不鲜的。隋唐时期的大同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这里原是一个汉族与兄弟民族混居的地带。开皇十九年,隋文帝击败都蓝可汗的进攻后,就把愿意与隋和好的启民可汗所率部落安置在这一带。这些部落不仅有启民可汗原突厥部落,而且还有新近归属启民的铁勒、奚等部落。

《隋书·突厥传》,大业三年,启民向隋炀帝上表说:“臣非是旧日边的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至民”。他表示要“赤心归服,”愿意“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这种大同政策,从客观上反映了两族人民的关系已经大大地加强了。

大同,大同天气预报-第2张图片-九五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玄宗开元四年,“回鹘、同罗、勃曳固、仆固等部落来附,于大武军北安置”。于是,便在开元五年,把大武军改名为大同军,以加强双边友好关系。《唐会要》卷七十八,“大同军置于朔州,本大武军。”

开元二十一年,设置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统领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大同军在代州北三百里处,代州到太原府五百里。可见,这时的大同军仍在马邑县内(今朔县东北)。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移置大同军团练使于云州”宣宗大中年间,“割河东云、朔、蔚三州隶大同军”。胡三省注:“时置大同军节度使,治云州”唐未乾符五年,李国昌任大同节度使,领云州。宋白注:“云州,古平城之地,北至长城三百里即藩界。”“后魏宫垣,在府城北门外,有土台东西对垒。”公元882年,唐政府把大同军迁置到代州(今山西代县)。

大同,大同天气预报-第3张图片-九五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唐同光三年,再次在云州设置大同军节度以安边。辽重十三年,建置西京,升云州为大同府。“辽金(西京)宫,在府城西门,有阙门土塞。”明代大同府,是洪武五年徐达修筑的。今天的大同城,则是明代大同扩建而成的。

标签: 大同